交通噪声治理公司采用多种技术和设备,针对不同噪声源(如车辆、轨道、轮胎摩擦、空气动力噪声等)进行综合治理。
以下是主流技术和设备的分类说明:
一、被动降噪技术(物理隔离与吸收)
1. 声屏障(隔音墙)
技术原理:通过吸声/隔声材料阻挡噪声传播路径。
设备类型:
金属声屏障:铝板、镀锌钢板,内部填充岩棉/玻璃棉(隔声量2530dB)。
透明声屏障:亚克力或PC板,兼顾采光和降噪(如上海内环高架)。
生态声屏障:结合绿化植物墙(如新加坡高速项目)。
2. 隔声窗/隔声房
应用场景:临街建筑、敏感区域(医院、学校)。
技术参数:三玻两腔窗户(降噪量≥40dB)。
3. 吸声路面
多孔弹性沥青:孔隙率20%30%,降低轮胎噪声38dB(浙江杭绍台高速)。
橡胶颗粒路面:废旧轮胎回收利用,减噪同时环保。
二、主动降噪技术(智能干预)
1. 主动噪声控制系统(ANC)
原理:麦克风采集噪声,扬声器发射反向声波抵消(如日本东京高速试点)。
局限:仅适用于低频噪声(<500Hz)且封闭空间(隧道、车内)。
2. 有源消声器
应用:车辆排气噪声治理,如柴油发电机消声系统。
三、振动与结构噪声控制
1. 轨道减振技术
浮置板道床:隔离地铁振动(北京地铁5号线减振15dB以上)。
钢弹簧隔振器:用于高铁穿越居民区段(如京沪高铁部分路段)。
2. 阻尼材料
约束层阻尼板:粘贴于桥梁、隧道壁,减少结构传声。
四、管理辅助技术
1. 噪声监测系统
设备:固定式/移动式噪声传感器(如Brüel & Kjær监测仪)。
功能:实时数据上传至云平台,联动交通信号调控车流。
2. 低噪声车辆设计
技术:优化发动机罩、轮胎花纹(如米其林低噪轮胎)。
五、新兴技术方向
声学超材料:人工结构反射特定频段噪声(实验室阶段)。
AI噪声预测:结合大数据模拟噪声分布,优化屏障位置(如香港“宁静交通”计划)。